為有效破解內陸漁業產業發展“瓶頸”,臨清市搶抓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時機,持續開展鄉村坑塘聯合整治工作,讓廢棄坑塘變致富魚塘,實現人居環境和集體經濟“雙提升”。2021年以來,累計投入4800余萬元用于坑塘整治提升,其中具備水產養殖條件的230個坑塘,已經開展水產養殖149個,增加水產養殖面積7595畝。
一、科學布局謀劃,健全機制保障。建立推進機制。
制定出臺《臨清市坑塘治理助推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建立由縣級干部擔任鏈長的現代特色漁業產業鏈,構建起“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鎮(街)組織實施”的工作推進格局。因地制宜施策。以村為單位對全市閑置坑塘進行摸排,共摸排出1538個坑塘,“一坑一檔”建立臺賬,科學評價坑塘承載能力和水產種養條件。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對于宜開發利用的,全面清理坑塘,開展水產養殖帶動集體和群眾增收;對于不宜開發利用的,建為公益性消防水池、水窖等儲水設施。探索建立“坑塘巡防制”,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發動黨員群眾定期走訪,強化坑塘及周邊環境衛生的監督管理。強化引導支持。積極整合鄉村振興銜接、漁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涉農項目資金,積極引入社會投資,加大對坑塘整治、產業項目的資金投入。升級養殖模式,擴大產業規模,高標準改造閑置坑塘,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基礎,村集體以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的“黨支部+農戶”的特色產業格局,讓更多村民受益。
二、探索多種模式,因地制宜開發。發展綠色健康漁業養殖模式。
新華路街道東陶村整合51畝坑塘,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水產生態養殖、休閑垂釣產業,村集體從年投入坑塘垃圾治理費用3萬余元到實現坑塘收益10萬元。松林鎮瞄準“南美白對蝦海蝦淡養”特色養殖方式,充分挖掘內陸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潛力,實現了村集體增收20萬,走出了鄉村治理與產業振興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發展“漁業+”產業模式。一是漁光互補促增收。青年路街道姬家莊村在坑塘上方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坑塘內循環水養殖,實現漁光互補,年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以上。二是漁藕種養促增產。戴灣鎮晁寨村對89.8畝鄉村坑塘進行改造,采用漁藕種養模式,在藕池中投入小龍蝦500公斤,錦鯉1000尾,草魚、鯉魚、鰱魚等1000公斤,發展“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投放鱸魚苗1萬尾,每年村集體增收28萬元。三是休閑漁業促致富。新華路街道西胡村發展集旅游、觀光、垂釣、餐飲于一體的休閑水產項目,利用坑塘養殖草魚、花鰱、鯉魚,年出魚10萬斤;坑塘周邊農戶經營農家樂、茶室、棋牌室、手工藝品商店等,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發展工廠化養殖模式。金郝莊鎮世紀花園家庭農場將坑塘建設成為標準化養殖池塘,結合溫室大棚改造,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養殖鱸魚30萬尾、常規魚類80萬尾,增加漁業收入200余萬元。
三、加強技術服務,促進產業發展。開展漁業技術推廣服務。
緊緊圍繞現代漁業養殖,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調研,組織干部深入基層、下沉一線,摸清群眾技能需求,提升養殖戶技術水平,激活行業發展活力,年開展線上培訓千余人次,開展科技下鄉80余次,指導養殖戶260余戶次,指導養殖人員570余人次,打造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水產養殖戶隊伍。培育漁業行業人才和示范主體。引進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省農科院專家王玉濤團隊,設立“泰山領軍人才王玉濤專家工作站”,聘請山東海洋科學研究院劉洪軍教授,設立“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由產業領軍人才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水產養殖戶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推動產業發展提檔升級。爭取坑塘漁業試點等政策支持。創成全省首批坑塘治理試點縣,爭取漁業發展補助項目資金520萬元,改造鄉村坑塘673.2畝,建設“三池兩壩”尾水治理項目20畝,發展“陸基圓池”26個,年經濟效益達到200萬元以上。
2024-09-20 10:27:47
2024-09-20 10:27:18
2024-09-20 10:25:51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