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昌府區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以打造城郊型鄉村振興樣板為定位,按照“示范引領、連片打造”的總體思路,圍繞堂邑鎮“邑路繁花”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通過和美鄉村建設、片區化發展、景區化打造,推動示范片區布局由散到聚、規模由小到大、層次由低到高、發展由弱到強“四個轉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平原特色的城郊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堂邑路徑。
一、注重頂層設計,規劃布局“一盤棋”。
充分發揮接近城區、交通便捷的優勢,系統發掘片區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對309國道以北5個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傳承厚重、產業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的新村進行統一規劃,按照“一二三產并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規劃打造“三區一帶”的成片、抱團發展格局。“三區”即生態農旅康養區,利用水庫、濕地及“繁森故里”等資源,重點發展城市近郊特色鄉村旅游觀光、紅色教育、鄉村研學等業態;葫蘆文化產業聚集區,以路莊新村、劉莊新村為主體,重點發展葫蘆種植、創意加工和葫蘆交易;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城市休閑農業、現代高效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食品加工業;“一帶”即古運河生態景觀帶,沿三干渠一線重點打造生態景觀廊道。
二、堅持黨建引領,注入治理“智動力”。
一是建強一貫到底的組織體系。構建“區級專班—片區聯合黨委—行政村黨委—自然村網格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五級組織體系,鎮黨委書記擔任片區聯合黨委書記,以組織聯建凝聚片區發展合力。二是構建素質優良的人才雁陣。暢通渠道選、多措并舉育、人崗相適用,儲備村級后備力量57人。依托葫蘆產業、種養殖業等優勢產業,引進種植和養殖領域專家教授團隊15人,培育專業技術人才170余人,吸引100余名大學生在片區就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三是優化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積極推行“信用+美麗鄉村”、民情懇談會、移風易俗改革等鄉村治理模式,讓群眾參與到鄉村治理、建設、管護各方面,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增強參與度、獲得感。
三、深耕產業賦能,打造發展“新圖景”。
一是推動本土產業集聚發展。圍繞鄉村優勢產業,深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子。依托傳統葫蘆種植產業,發展葫蘆創意加工和農村電商,路莊村被認定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億元村,堂邑鎮被評為“中國淘寶鎮”。推動興堂牧業與國家、省農科院合作開展黑頭羊種羊繁育,繁育種羊輻射到新疆、甘肅等地。羊肚菌種植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二是吸引資本下鄉興業。先后引入國興集團現代農業示范園、范制葫蘆種植基地、創聚農服基地等農業項目及水庫光伏發電、永創建材等工業項目。比如,創聚農服基地與省農擔合作,通過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為周邊村民提供農業生產全過程托管服務,讓農民在每畝地1200元保本收入的情況下,還能通過打工和分紅獲得增量收益,開創了農戶、合作社、農服公司“1+1+1>3”的多贏局面。三是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利用城郊區位優勢,深入挖掘城市人群需求,整合孔繁森故居、葫蘆農場、堂邑文廟、市民果園、民宿和共享農場等文旅項目,吸引城里人下鄉消費體驗,以農文旅融合帶動經濟發展。比如,片區內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興辦梨園承租項目,將梨園劃成小塊,變成“城里人的自留地”,通過舉辦采摘節、賞花節等,打造集采摘、觀光、體驗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
四、建設和美鄉村,奮力繪就“新畫卷”。
一是推動三級聯動創建。以美麗鄉村創建為抓手,開展美麗鄉村省、市、區三級聯創,片區內已創建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5個、市級6個、區級9個。在片區內全面開展改善“基礎設施、路域環境、農村垃圾、生活污水、農業生產廢棄物、村容村貌”六場攻堅戰,自來水管網改造、農村改廁、雨污分流、清潔取暖、“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村莊及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提升。二是打造平原鄉村風貌。按照“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原則,注重保護保留魯西平原鄉村風貌,進一步鞏固提升基礎設施,今年繼續實施外立面改造、強電弱電入地、綠化及景觀節點提升等工程,在村外開展河渠林草路坡田村全要素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片區生態環境,打造魯西平原鄉村風貌示范區。三是注重資源要素整合。積極整合農業農村、水利、交通、金融等涉農資金,每年整合不低于2000萬元用于示范片區建設。利用齊魯富民貸等金融政策,在創業貸款、創業培訓等方面予以支持,有效發揮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作用。整合各部門政策、資源,在各行政新村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打造集文化、村務服務、日間照料、幸福食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2024-08-04 09:51:39
2024-08-04 09:43:17
2024-08-04 09:47:13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