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不斷夯實灌排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1+3+N”數字孿生體系,推動實現“供水精準調度、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智能調控、管理標準規范”,為新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3年,全國數字孿生灌區現場會在位山灌區召開。
一、堅持基礎設施先行,持續完善“自動化”硬件。
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以基礎硬件提升為基礎,高標準編制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打造“1+3+N”數字孿生體系,即建設1個數字孿生平臺,突出水資源優化調度、水旱災害預警、輸沙減淤3項需求,強化N項業務應用,全面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一是工程監管監測全覆蓋。建成全自動纜道、軌道測流設施35處,水情監測站點1182處,實現灌區骨干渠道及支渠分水口門用水監測全覆蓋;建成高清視頻監控1077處,其中具有智能識別功能的200余處,實現干渠工程監管全覆蓋;建成灌溉試驗站,增設土壤墑情等監測設備148套,實現典型區域數據監測全覆蓋。二是遠程傳輸控制高效化。沿渠敷設光纜247公里,覆蓋骨干渠道全線,實現業務數據穩定高效傳輸。同時建成11處大型節制閘和39處支渠閘遠程控制系統,實現重點閘門遠程自動化監控啟閉,水利工程運轉效率顯著提高,為數字孿生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續建配套與改造現代化。積極融入全省“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實施大局,突出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基本建成“功能完整、節水顯著、運行可靠、調控靈活”的骨干工程體系,市管工程完好率90%以上,水資源調配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二、堅持“數據引擎”驅動,持續加強“數字化”軟件。
整合現有平臺資源,利用海量歷史數據,推進仿真模型建設,全面提升“三算”能力。啟動三干渠數字孿生先行先試,建成以周店三干渠首及上下游渠道8公里為區域的數字孿生試點。一是注重積累,構建灌區信息“數據庫”。從1982年開始水沙測驗,40多年形成了工情、水情、沙情、灌溉、水量調度等海量高質量數據資產,其中僅灌溉試驗站累計采集的長序列監測數據達2000多萬條以上。同時,圍繞水資源優化調度配置與泥沙科學處置,利用數據建立灌區仿真數據模型,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水沙科學調度管理及“四預”開展。二是優化升級,繪制數字孿生“新地圖”。集成已有水情、閘控、量測等,對已建立的灌區配水調度平面概化圖進行拓展升級,全面展示灌區工程分布、灌溉面積、流域水系分布、堤防確權邊界、管理范圍等。截至目前,灌區264公里渠道、800多處建筑物、4.63萬畝堤防確權證書等全部實現數字上圖、一圖管理。三是打破壁壘,建設數字管理“云大腦”。在原有灌區E平臺基礎上,從底層整合量測水、水量整編、閘門遠程控制、視頻監控、灌溉試驗信息化管理等系統,升級形成統一的位山數字孿生平臺,強力承載灌區水資源調度、工程調控、標準管理、科學決策等。目前,已建成智慧調度中心1處、分中心15處,調度中心機房現有視頻存儲、平臺、業務應用等服務器12臺,配備安全邊界、防御設備14臺,支撐數字孿生平臺安全高效運行。
三、堅持數字融合創新,持續增強“智能化”應用。
以“數字+場景應用”為手段,全面推動灌區“智能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一是“數字+預警”,供水保障更精準。利用空天地感知網、三維仿真場景、旱情預報預警模型等,對各縣(市、區)受旱狀況進行模擬分析、預報預警,有效預留“提前量”,實現“憑經驗要水”到“按數據供水”的轉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增加10萬畝以上,位于灌區下游的高唐縣琉寺鎮、楊屯鎮、臨清市唐園鎮耕地時隔十余年再次用上黃河水。二是“數字+管理”,取水用水更節約。堅持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大力實施“以電折水”,建成后姜支渠末級供水示范區,通過射頻卡刷卡灌溉,地表水和地下水一卡通用、綜合管控,供水效率提高20%,畝均用水量由170立方米降至140立方米。近年來,灌區農業年引黃用水量由5.1億立方米降至4.5億立方米,節水6000余萬立方米。三是“數字+治理”,治水治沙更高效。配置15輛工程巡查專用車、5架無人機,依托車載感知設備,連通灌區感知網,打造“智能巡渠”場景。利用手機APP對巡檢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形成“水域岸線全監測、巡檢軌跡實時查、異常情況隨手拍、巡查資料網上管”的巡查管理機制。同時,設立司法協作模塊,建立水政與司法協作機制,對河湖“四亂”等違法行為,分類同步推送至公安、檢察院、法院和河湖長制信息平臺,及時反饋處理,實現“無人值守智獲證據、協作流程數字可視、問題處置線上聯動、網絡確認閉環管理”,維護“渠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湖。利用泥沙動力模型,探究不同工況下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積分布規律,結合群閘調控,推進渠道泥沙淤積最優化調節,最終實現泥沙科學輸送與處置。
2024-08-04 09:51:39
2024-08-04 09:43:17
2024-08-04 09:47:13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