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橋”見聊城丨南水橋和北關橋曾共用一個名字“六知橋”

                    來源:聊城晚報  2023-02-21 16:09:32
                    A+A-
                    分享

                    六知橋2.jpg

                    南水橋

                      文/圖 本報記者 馬永偉

                      聊城,因水而明媚,因橋而驕傲。

                      橋的功能,或方便往來,或裝點風景,或勾連古今。

                      聊城古城南城門外的南水橋(南關橋)和北城門外的北關橋,便完美詮釋了橋的這些功能。

                      兩座橋曾共用一個斯文的名字——六知橋。關于“六知橋”,有一段佳話口口相傳,對于故事中主人公的探究,耐人尋味。

                    六知橋1.jpg

                    南水橋北側的仿石牌坊

                      一段佳話:感念蔡知府的清廉之舉

                      南水橋橋梁兩側的信息牌顯示,此橋全長62米,為石砌拱橋。橋北端有仿石牌坊一座,仿石牌坊用三對斜拉索與橋面相連。橋兩側是雪花白石材透空欄桿,人行道、行車道用灰色花崗巖石材鋪設。

                      北關橋全長199.32米,同為石砌拱橋,有三大拱、十二小拱,橋兩側刻有龍鳳呈祥圖案。

                      南水橋連接古城正德門和龍堤,北關橋連接古城宣威門和樓北大街。兩座橋都是各自方向通往古城區的唯一通道。

                      兩座橋共用一個名字的故事恒久流傳。

                      據記載,明清時期,有一年東昌府連發水災,皇帝劃撥銀兩,命當地的蔡知府與河院一起防洪抗災。

                      災情過后,皇帝開恩,把抗災剩下的銀兩賞賜給治河有功的人。河院想私自分了這筆錢,便在行署備好酒菜,請蔡知府過來議事。

                      酒過三巡,河院提起分錢之事:“這錢我們二人分了,也無人知曉。”蔡知府不同意,答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水知、河知,何來無人知曉?此錢取之于民,理應用之于民!”

                      回府后,蔡知府開列明細,并邀地方士紳公議。隨后,抗災剩余的銀兩全部被用于修建南關和北關兩座橋。

                      后人為感念蔡知府的清廉之舉,遂將這兩座橋稱為“六知橋”。

                    六知橋3.jpg

                    北關橋

                      一個疑惑:蔡知府究竟所謂何人?

                      南水橋和北關橋將東昌湖風景區、運河風景區和古城連為一體,東昌湖開闊寬敞、運河蜿蜒逶迤、古城端莊大氣,湖景、河景、城景交相輝映,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六知橋”故事中的蔡知府到底所謂何人?是明朝人還是清朝人?這引起聊城市地方史研究會副會長耿振軍的極大興趣。

                      2月19日,漫步北關橋青石鋪就的人行道上,耿振軍向記者講述了他考證時了解到的一些說法以及不斷考證、仔細分析后自己得出的一些結論。

                      一種說法是,“六知橋”的故事發生在明代,蔡知府名為蔡興同。

                      “我查閱了地方縣志,了解到整個明朝時期,聊城都沒有姓蔡的知府,所以‘六知橋’故事中的蔡知府不是明代人。”耿振軍說,“清代順治年間東昌知府蔡興周,遼陽貢生,順治十八年就任,廉潔從政。曾捐俸修考院,修護城堤,修文廟和府城。”

                      蔡知府主政東昌府期間,兩袖清風、廉潔奉公,造福一方百姓,邑人占鰲多次詠詩稱頌,其中,《八詠頌蔡使君》勒石光岳樓一樓北門東壁碑。

                      2月19日下午,記者在光岳樓一樓北門東側看到了此通題為《八詠頌蔡使君》的壁碑。

                      壁碑上的文字為陰刻,清晰可辨,落款為“康熙癸卯仲夏上澣之吉。”

                      “自唐朝起,古代官吏每10天休息一次,每月分為上澣、中澣、下澣,后來指上旬、中旬、下旬??滴豕锩晔枪?663年,說明這首《八詠頌蔡使君》作于公元1663年陰歷五月份的上旬。”耿振軍解釋道。

                      “如果將‘六知橋’故事中的背景、人物加以考證,可以清晰地得出結論——‘六知橋’的故事背景應為清代順治和康熙年間,蔡知府名為蔡興周,而不是蔡興同,‘六知橋’的傳說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耿振軍說。

                      當日,水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南水橋、北關橋和古城區游人如織,游客或步履匆匆,或用手機頻頻記錄下眼前的美好景致。“‘六知橋’這個名字的由來,既保留了古城歷史文化脈絡,又充分挖掘了聊城的廉政文化資源,同時還為古城區的旅游增添了人文色彩。”耿振軍說。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