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晨
5月24日上午,茌平區韓屯鎮玉皇廟村的麥田里,麥浪在微風中此起彼伏,傳遞著即將豐收的消息。不遠處,一個掛著“福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牌子的農家院里,35歲的“田保姆”趙雷正對聯合收割機進行保養。“今年我們托管了3個村5000畝的麥田,再過十幾天就該收麥了,現在得提前準備。”
2008年,大學畢業的趙雷,與朋友在外地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事業小有成就。已“躍出農門”,他為何返鄉當起“田保姆”?
面對記者的疑惑,趙雷道出了初衷。趙雷從小在農村長大,跟著作為老一代“田保姆”的父親,用農機幫村民耕地、收麥,雖辛苦但也充實。“我對農業的情懷,從小至今一直沒變。2014年初,我決心放棄城里的生活,回老家成立農機農業合作社。”趙雷回憶道。
當初,趙雷提出要返鄉創業時,父親第一個反對:“都從農村出來了,再回來種地干啥?”“爸,你能干,我為啥不能干?更何況,這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的政策,農村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后來,趙雷堅定的態度終于讓父親不再反對。
很快,趙雷籌措資金30余萬元,注冊成立了合作社,當起“田保姆”。緊接著,他拉來附近村上的4個農業“老把式”,湊了10臺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
“我們采取‘訂制式’托管,農戶可以在簽訂協議時自由選擇托管項目,例如秸稈還田、深耕、播種、鎮壓、無人機飛防、施肥、收割等。”趙雷告訴記者,這種靈活的托管方式,很快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
43歲的玉皇廟村村民趙立寶,在茌平區一家企業務工,月工資7000元,由于工作忙,無暇顧及家中的耕地。一次,他碰巧看到趙雷在進行無人機飛防作業,便對趙雷說:“你的農機樣式全,農活干得精細,把地交給你,我放心。”
帶著鄉親們的信任,趙雷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他不僅很
快學會了各種農機的操作,還經常研究什么樣的機械更適合作業,探索更科學有效、節省成本的管理方式。其間,他還自學了農機維修。
村民們看到,這個小伙子確實有“兩下子”,越來越信任他。合作社成立第一年,近百戶村民與趙雷簽訂了2600畝農田的托管協議,包括小麥和玉米的深耕、收割等項目。夏收過后,大家在算賬時發現,交給“田保姆”管理,比自己管理省事、省錢,還能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一點也不耽誤在外邊打工賺錢。
加入合作社,農機手也嘗到了甜頭。去年年底,村民高立強帶著兩臺植保無人機加入合作社,在今年三四月份的飛防作業中,他的收入比以往明顯增多。“以前都是自己找活干,去各村到處攬活,平均一天只能飛防100多畝地?,F在,合作社里給派的活比較集中,每天能飛防200多畝地。”高立強說。
經過幾年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認可了土地托管。目前,趙雷的合作社已托管了袁營村、玉皇廟村、李燦然村的5000畝農田;合作社現有農機手26名、各類農業機械60余臺,規模越來越大。合作社推行的土地托管服務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業生產效率和農作物產量,降低了種植成本。2021年底,福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被評為農業生產性服務市級示范組織。
8年來,趙雷見證了“田保姆”從無人問津到越來越火的轉變。在他看來,這個轉變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買農機,有補貼;發展農田托管,政府也十分支持。“今后,我將繼續改進農業生產方式和托管模式,讓鄉親們把日子過得更紅火。”趙雷對未來充滿期待。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