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聊城政情 >

                    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紅色故事|寫在煙盒上的遺書——探訪金方昌烈士紀念館

                    來源:聊城晚報  2022-05-12 10:10:26
                    A+A-
                    分享

                      ■本報記者 朱海波

                      聊城古城區紅星街東首,與聊城四中隔街相望,金方昌烈士紀念館就坐落于此。

                      這里也是金方昌烈士故居,在這個古樸的院子里,他度過了16個年頭。1937年,金方昌離開這里考入濟南一中,在其三哥金默生(地下黨員)的影響下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直到1940年壯烈犧牲,他再也沒回來。如今,他出生時的三間老屋還在。

                      老屋無言,烈士不朽。

                      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在紀念館展覽大廳,展出了一張金方昌烈士的照片,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金方昌和中國共產黨“同齡”,1921年出生,這張二寸黑白照片是他1937年從省立二中(地址在原聊城實驗小學)畢業時送給班主任的,后面有他的簽名。

                    (文物里的紅色故事 改后)寫在煙盒上的遺(2665298)-20220511183857.jpg

                      少年時的金方昌接觸到很多進步書籍,并從中學到許多革命道理,受到革命啟蒙教育。1928年,他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師范附?。ㄐV吩诠懦菂^新華園附近)讀書,并以“自勉”二字作為座右銘。他喜歡寫作,經常在學校的《生活園地》上發表文章。他喜歡音樂,笛子吹得好,也愛好體育,網球打得好,曾在全城學生運動會上獲獎,這些事在他小學同學姜浩寫于1979年的回憶文章中都有記述。

                      雖然年紀小,但金方昌是個有責任心的人。1937年9月,徒駭河決口,金方昌和民眾一起抗洪,奮戰三晝夜,終于堵住城北涵洞,截斷了洪水。

                      1937年10月,金方昌隨金默生到濟南一中上學,彼時,日軍正由北平大舉南下,抗日的烽火燃遍齊魯,偌大的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從聊城到代縣的“U型地圖”

                    (文物里的紅色故事 改后)寫在煙盒上的遺(2665302)-20220511183919.jpg

                      1937年11月,金方昌和金默生等10余人起程,從山東濟南途經江蘇徐州,河南開封、洛陽,然后由山西風陵渡北上進入臨汾。從地圖上看,他們沿著順時針方向走了一個“U”字。金方昌考入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學二分校(校址在山西運城),編入二中隊學習,是中隊里年齡最小的一個。在學校里,他系統學習了黨的抗日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1938年2月,金方昌光榮入黨,彼時17歲。

                      1938年8月,他被黨組織派往山西代縣,這里是楊家將抗金的古戰場,抗日戰爭時期的忻州保衛戰、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等戰斗就發生在這里。

                      金方昌一到代縣,就投入到滾滾的抗日洪流中,他領導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成立農民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抗日群眾團體,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1940年8月24日,他在給哥哥金默生的信中寫道:“邊區的每一個角落都轟轟烈烈地開展著民主運動,我們都親身嘗到新民主主義的味道,誰說老百姓不懂民主?誰說老百姓不關心國家大事?叫他來晉察冀看一看,這里的區代表、縣議員不都是老百姓選的嗎?”這時的金方昌已經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了。

                      1940年,日軍對代縣根據地進行大掃蕩,金方昌不幸被捕,他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用手指蘸著自己傷口流出的鮮血,在牢獄的墻上寫下了“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當年12月3日,代縣大集,在去刑場的路上,金方昌高呼口號,向趕集的群眾宣傳抗日主張,當天,他在代縣縣城北門的刑場英勇就義。

                      就義前一天寫的家書

                      1940年12月2日,也就是金方昌就義前一天,他用珍藏的鉛筆頭在煙盒上寫了兩封遺書。在給永昌、默生兩位兄長的信中,他寫道:“我在敵人牢獄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誘中始終沒有半點屈服、懼怕,我在被捕后沒有絲毫悲傷,只有仇恨和斗爭。”“我要求哥哥們能堅決為無產階級革命奮斗到最后勝利的時刻。”“希望你們能在快樂和幸福的共產主義社會里生活。”“求哥哥們能把咱們弟弟、侄子們都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尤其是把七弟(爾昌)培養成堅強的革命偉大人物。”

                    (文物里的紅色故事 改后)寫在煙盒上的遺(2665290)-20220511183910.jpg

                      在給組織的信中,他請求黨組織不要再營救他了,并囑托黨組織替他還上自己欠別人的十塊大洋。這兩封信是飽含深情的紅色家書,也是這個19歲的青年留給世界的絕筆。

                      1941年2月,晉察冀邊區頒布命令,授予金方昌烈士“民族英雄”光榮稱號,并將他曾經戰斗過的大西村改名方昌村,以示紀念,以昭后人。

                      1955年,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建成,當年清明節,金方昌烈士的遺骨由山西代縣移至此處,左權、范筑先等抗日名將均長眠于此。

                      1987年7月8日,88歲高齡的聶榮臻元帥為金方昌烈士題詞:“抗日民族英雄金方昌烈士永垂不朽。”

                    (文物里的紅色故事 改后)寫在煙盒上的遺(2665296)-20220511183936.jpg

                      代縣縣城中央有座邊靖樓,樓上高懸“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三塊大匾。邊靖樓與光岳樓均建于明洪武七年,如一對兄弟。80多年前,這片大地上,生靈涂炭、山河破碎;如今,百姓樂業、山川壯美。邊靖樓和光岳樓見證了不屈的歷史,也將見證美好的未來。

                    編輯:李太斗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