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數字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丨河潤齊魯氣象新——山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紀實

                    來源:新華社  2023-10-07 17:25:34
                    A+A-
                    分享

                      萬里黃河從山東入海。近年來,山東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立足全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發展生態經濟,推動城市協同發展,努力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構建生態綠色廊道

                      黃河經九曲十八彎自山東東營入海。行走在東營黃河三角洲濕地,蘆葦隨風搖曳。水波蕩漾間,一群水鳥飛向天空,形成巨大的“鳥浪”。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工程專班工程師王立冬對此已非常平靜。他說:“這不算大,現在不是鳥最多的時候,冬季的時候更壯觀,連綿不斷。”

                      秋日,沿著黃河三角洲濕地溯源而上,黃河大堤沿線上的防浪林、行道林、適生林交織綿延,構成一條生態長廊。三三兩兩的行人沿堤散步,還有人騎著共享單車沿堤壩道路穿梭,不時停下來拍照,領略黃河之美。

                      “多年來,我們大力實施黃河堤防綠化美化,樹株存有量達到3500萬株,綠化面積超21萬畝。”黃委山東黃河河務局水調處副處長彭程說。目前,黃河流域山東段已初步形成一條集防洪、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身的黃河生態綠色廊道。

                      山東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全省特別是黃河流域主要環境指標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一批曾經的沉沙地也變得綠意蔥蘢,不少地方走上了“沙生綠、綠生金”的生態致富路。

                      “黃河真是大變樣兒了。過去一起大風就塵土飛揚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從小在黃河岸邊長大的高青縣常家鎮蓑衣樊村村民黃新海說。

                      水鳥在蓑衣樊村附近的濕地棲息覓食。(新華社記者 邵琨 攝)

                      造林綠化、工程固沙,集中連片營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和綠化觀光林……幾年前,蓑衣樊村四周的黃河水沉沙池從雜草橫生的荒灘變成了綠意盎然的黃河濕地,成為游客向往的天然氧吧。一到節假日,村里的民宿和飯館都需要提前預訂。

                      挺起產業綠色發展“硬脊梁”

                      黃河流域不僅有生態之“綠”,更有發展之“綠”。近年來,山東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走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十強”產業穩步壯大。

                      2023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新舊動能轉換順利實現‘五年取得突破’,預計‘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數字經濟規模增長40%以上。”

                      “相較于2006年,萬華MDI單噸能耗下降了90%。”萬華化學集團總裁寇光武說,萬華從裝置、工藝等8個方面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能源轉型、上下游合作,持續推動全產業鏈低碳發展。

                      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不僅要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更要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在煙臺市福山區回里鎮老嵐村,一排排藍色光伏板鋪滿山坡。這些光伏板將太陽光轉化成電能,并入國網煙臺供電公司后,源源不斷輸送到千家萬戶。原來無人問津的黃草坡,變成了綠色清潔能源的“發電站”。

                      國網煙臺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福山區一處光伏電站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受訪者供圖)

                      能源是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電、外電入魯、天然氣‘四大板塊’上做加法,在煤炭去產能和關停淘汰落后燃煤機組上做減法,加快為能源結構降壓減負。”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胡薄說,山東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為目標,加快建設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基地”,能源低碳轉型高效推進。

                      奏響城市協同發展“大合唱”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公共服務便利共享……進入新時代,山東省積極用“一盤棋”思維,加快推動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擁河發展,交通先行??缭近S河兩岸的齊河黃河大橋拉近了濟南與德州的時空距離。大橋通車5年來,省會經濟圈的濟南和德州兩地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免費通行3000萬輛。

                      在濟南開辦公司,投資人可以在泰安的“政銀合作”服務網點提交申請,幾個小時后,就可以在濟南拿到營業執照。

                      省會經濟圈好消息不斷,膠東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也動作頻頻。膠東五市建立起醫療保障一體化發展協同推進機制;魯南經濟圈成立文化旅游聯盟,打造文旅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

                      山東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推動經濟圈內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促進城市之間協同互動。除了基本公共服務,山東半島城市群間的產業合作也更加緊密。

                      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率先在淄博布局,淄博算力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孕育出服裝、房車、農業等多個行業生態平臺,膠東經濟圈內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上云、上平臺。

                      2022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7萬億元,是沿黃7大城市群中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將形成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建成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群。(記者 邵琨)

                    編輯:陳桂芹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