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寧市唯一的沿黃縣,梁山縣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濟寧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協同推進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區同建”
群眾安居致富新路徑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在梁山縣黃河新苑小學教室里,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我們這里的孩子不用進城,家門口就有和縣里一樣的小學,教學設施真的很好!”社區居民楊合順說,這所建在黃河灘區遷建社區里的小學,融合縣第二實驗小學教育理念,總投資1.5億元,高標準建設教學樓、體育場等基礎設施,來自全縣的優秀師資入駐學校。目前有教學班18個,683名灘區孩子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為從根本上破解黃河灘區發展難題,梁山縣深入貫徹黃河國家戰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為目標,創新實施了居民遷建社區、家居產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三區同建”工程,探索形成了群眾相對集中居住、產業集約集聚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黃河灘區安居富民的梁山路徑。
據了解,為讓遷建群眾生活更有保障、更加幸福。社區內配套建設了農貿市場、商業街、學校、幼兒園、衛生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形成了“15分鐘生活圈”;社區外面建設了“四好道路”24公里、供水廠2處、污水處理廠1處,“一站式”服務滿足了遷建群眾多重需求。
“住著樓房,在家門口按點上下班,一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這是以前想不到的事。”趙堌堆鄉黃河灘區遷建社區翠屏家園的居民趙長安,每天騎著電動自行車準時來到社區附近的家居產業園打卡上班。
為確保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當地發揮灘區林木資源豐富的優勢,高起點規劃建設家居產業園區,打造集板材深加工、高檔板材生產、家具加工、智能家居研發生產、商貿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園區,吸納1000多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4萬多元。
“隨著家居產業項目不斷入駐,將為灘區外遷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趙堌堆鄉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趙建波說。
在翠屏家園小區居民雷二妮的家里,擺放著這樣一張照片:一家人站在老房子前看向鏡頭,面帶微笑,滿懷憧憬。“這是我們遷建之前政府給拍的照片,村里每家每戶都和老房子合了影,我覺得特別有意義。”雷二妮說,現在看來,我們不僅搬出了“水窩子”,還收獲了“穩穩的幸福”。
清水綠岸
黃河岸邊水滸故里環保蝶變
在梁山縣趙堌堆鄉遷建社區翠屏家園,一棟棟樓房整齊劃一,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門像下坑,回家像爬山”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映入眼簾的是藍天白云縈繞。穿越城區而過的龜山河,如今亦是清水綠岸,山水相間,大獲市民點贊,美麗小天鵝也從“稀客”變成“???rdquo;,多次嬉戲駐足在美麗的梁山泊平原水庫。
城市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林長制責任體系更加健全,人城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業態基本構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城市特質充分彰顯,梁山縣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部分村莊榮獲國家及山東省森林村居等榮譽稱號。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大運河主航道重要港口,梁山港高質量發展的每個環節都與生態環境密不可分。梁山港引入使用108輛LNG新能源運輸車輛,投資2000多萬元組建江北內河第一支LNG新能源船隊,極大減輕汽車船舶尾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投資2億元建成全國最大跨度封閉式鋼結構儲煤棚,有效化解了煤塵污染頑疾,實現了“全程不落地”“運煤不見煤”;建設了“測、控、治”智能化抑塵系統,實現了空氣質量監測監視設備和治理設備的綜合線上管理,達到“邊監測、邊治理”的目標。
同時,梁山縣落實“生態警長”,推進“生態警務”,探索建立分段分片黃河保護警長制,投資700余萬元在黃河堤岸建設2700㎡的“黃河警務指揮中心”,推進“智慧黃河”監控接入公安“天網”工作,形成了可視化、扁平化、精細化、智能化的防控科技體系,全力維護黃河安瀾。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梁山縣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國慶介紹:“去年梁山縣PM2.5、綜合指數、SO2同比改善率分別為14.3%,9.5%,25%,改善率均列全市第1名,PM2.5改善幅度在全省沿黃9市25縣(市、區)中排名第1,空氣質量主要指標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今年以來,大氣環境質量五項指標改善率均位于全市前列。”這一幕幕美麗畫面,一個個亮眼數據,正是梁山在生態環境保護賽道上全力跑出“加速度”的生動縮影。
“智轉數改”
跑出發展加速度
走進梁山縣水泊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智能制造生產線讓人眼前一亮,焊接、切割、搬運、噴涂、裝配等流程全由工業機器人“一氣呵成”。
“我們每年申報專利十余項,在為企業創造可觀利潤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主導多次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為周邊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帶動周邊企業數字化轉型。”山東水泊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燕華說。
今年以來,梁山縣以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企業“智轉數改”為抓手,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為目標,加快推進全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以“智”促“質”,不斷推進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跑出數字經濟發展加速度。
梁山港利用5G、物聯網等技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完成50余項技術革新改造項目,率先建成江北第一個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于一體的內河智慧化調度信息平臺,實現港口生產管控自動化、物流服務智能化、商品交易線上化。智能火車清車機,實現一鍵操作、清掃過程全自動運行,避免了安全風險,減少了環境污染、物料浪費,港區實現了“買煤賣煤運煤不見煤”的效果。
楊嘉專用汽車與濟南大學合作建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自主研發的鋁合金粉罐車集智慧化、輕量化、環?;谝惑w的明星車型,創造性地實現了車體輕量化。企業從車輛卸料、出料裝置等環節,獲得4項發明專利,榮獲國家“小巨人”企業、省級服務型制造業企業。梁山金宇工貿有限公司智能一體化型材加工中心項目,建設精密切割、一次成型、智能加工、無縫焊接、特殊表面處理五大智能制造平臺,大大提高專用汽車配套型材加工的智能化水平。
近日,梁山專用車整車產業大腦成功入選為山東省首批“產業大腦”建設試點,梁山縣將加速推動專用車行業數字化轉型和產業發展能級躍升,促進專用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字融通發展,構建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智能制造新體系,全面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梁山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吳慶林表示:“‘智轉數改’是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不斷深入融合,制造企業向‘智造’企業轉型已勢在必行。我們將把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作為發展的關鍵增量,多措并舉持續強化數字賦能,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梁山縣數字經濟。”
2023-11-02 09:16:12
2023-11-01 10:53:11
2023-11-01 10:40:32
2023-11-02 10:15:16
2023-09-15 18:08:33
2023-08-30 17:20:0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