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近鏡頭|“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來源:新華社  2022-05-09 12:56:54
                    A+A-
                    分享

                      1975-2015,整整過去40年。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重返梁家河。整個梁家河沸騰了。他給鄉親們帶來了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米、面、油、肉,還有春聯和年畫,更帶來了人民領袖對人民的一往情深。

                      在梁家河村委會院門前,習近平總書記看到手夾香煙的張衛龐,關心道:你現在還抽煙著呢?張衛龐不好意思地回答,這煙是撂不下了??倳泟袼⒁馍眢w,把煙戒掉,張衛龐笑著答應。

                      就像老朋友的久別重逢。新華社記者用相機捕捉到了這一輕松而溫暖的瞬間。

                      張衛龐仿佛見到了親人。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前的將近一年時間里,把每月分的40斤糧都交到張衛龐家,和他們搭伙。張衛龐家吃啥他吃啥。“再糙的飯他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他也看得起。”

                      隔了這么多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人群中一下子認出了張衛龐,還像原來那樣拍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問他生活條件咋樣,吃些什么,有多少娃娃。張衛龐說,現在生活好了,吃的不是大米就是白面,肉不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蔬菜。

                      午飯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的入黨介紹人梁玉明家中,和曾經的“小伙伴”一起吃了頓陜北年茶飯,油糕、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陜北農家特色,總書記很愛吃”。張衛龐說,總書記一邊吃,一邊了解村民現在的生活。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一干就是7年。他與鄉親們一起摸爬滾打,打井、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夏秋時節,窯洞里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水泡,只得在炕席下灑農藥粉來滅蚤;天寒地凍,他光著腳跳進糞池里起糞,冰碴把腿和腳劃出一道道血印子。

                      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陜北的2400多個日日夜夜,習近平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感情。

                      1975年,習近平結束知青生活,赴北京深造。10月7日,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流下了不舍的眼淚。幾名村民代表步行40多里路,一直將習近平送至延川縣城。離別前一晚,大家暢聊了一整夜。

                      鄉親們送給習近平一個鏡框,上面鑲著“貧下中農的好書記”八個字。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對鄉親們一直很掛念。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他回了一趟梁家河,給大家帶了報時鐘、紫菜、茶葉。他多次寫信,鼓勵鄉親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他還先后幫村里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

                      “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他在一篇回憶文章這樣寫道。

                      2015年,從梁家河回到延安的當晚,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部署老區扶貧開發工作,強調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9年5月,延安告別絕對貧困。

                      曾經,習近平最大的心愿是讓鄉親們能吃上一頓肉。如今,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從蘋果樹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旅游飯”,梁家河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9000元,上升到2021年的1.8萬多元。

                      “我們這一代人有這樣一個情結,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扶一把,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條路。”2020年5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談及往事,語含真情。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陜北黃土地,了解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74歲的張衛龐,告別了窯洞,住進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冬天有暖氣,扭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他把果園承包給別人,實現了“老有所依”,開始走出村子去旅游。

                      黃土高原上,陽光普照,生機舒展……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鐫刻著執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溫暖故事。

                      更多閱讀,請點擊

                      【專題】近鏡頭·溫暖的瞬間


                      總策劃:傅華

                      總監制: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制:趙承 劉潔 孫志平 陳凱星 霍小光 賴向東 樊華 常愛玲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任沁沁 李浩

                      攝影:蘭紅光

                      音頻:吳煒玲 趙世蕓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 馬發展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編輯:郭艷娜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