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學習關鍵詞丨大有可為 大有作為

                    來源:央視新聞  2022-05-31 09:17:44
                    A+A-
                    分享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在歷史長河里,留下了中國先賢尋求真理的思索;2300多年后,“天問一號”帶著跨越時空的期盼,在3.2億公里外的紅色星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印跡。

                      從《天問》問天,到“天問一號”巡天,中華民族探求科學真理的腳步從未停止。

                      5月30日,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題是“創新爭先、自立自強”。

                      過去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飛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也離不開科技工作者。

                      “當了總書記后,我第一個來科技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參加全國兩會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時的開場白。輕松的話語中,滿懷關愛之情。十年來,出席科技界重要會議,走進科研院所、基層科研一線,致信科技工作者……總書記的關心一如既往。

                      “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許。

                      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是責任也是挑戰??钙鹭熑?、迎難而上,9000多萬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決心,從未改變。

                      仰望夜空、繁星點點,尋天宮、望北斗、話嫦娥,許多人的童年里,都曾有這樣美好的畫面。

                      如今,“天宮”授課、“北斗”導航、“嫦娥”登月,那些兒時的童話,命名了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這些都是我國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1731克月球樣品被帶回到地球,中國成為第3個從月球帶回月壤的國家。

                      “中國天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比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靈敏度高10倍,比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綜合性高10倍,能收到100多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2021年2月,農歷牛年春節前夕,正在貴州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倳浿赋?,“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倳浢銊顝V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5月29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后續將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萍脊ぷ髡邆冇脨蹏閼?、學術造詣和科學視角,讓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矗立在祖國大地——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我國深空探測實現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海斗一號”等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萬米全海深譜系化的探測能力……

                      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還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北京,中關村大街旁,“生命,獻給新技術開拓者”的雕塑十分醒目。

                      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坐落于中關村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走出了7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近30位中科院院士,“孵化”出一批新的核科學研究機構。

                      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走出中南海,就把“課堂”搬到了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關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提出殷切期望。

                      2019中關村論壇開幕,習近平主席向大會致賀信指出,中關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2021年9月25日,2021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開放公眾參觀。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

                      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無到有,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在江蘇,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落戶,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呈現體系化和特色化態勢;在安徽,大科學裝置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建成、在建、預研11個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并形成集群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2021年的全社會研發費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礎研究費用是2012年的3.4倍。十年來,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

                      從“向科學進軍”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背后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他們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勇氣,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對標一流水平,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袁隆平去世前兩個月還在雜交稻基地工作,吳孟超96歲還堅持上手術臺,這給我們樹立了杰出的榜樣??茖W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研究真問題、做真學問,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十大代表、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回憶起這一幕幕,感觸頗深。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2022年5月4日,我國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中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并架設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高水平創新人才從哪里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科技工作者“松綁減負”,激發其創新活力。

                      2018年5月28日,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2021年5月28日,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此話一出,臺下掌聲雷動。”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說:“總書記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這些話一下子說到關鍵上。讓英雄有用武之地,科研人員自己也要自立自強。”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破四唯”“立新標”“揭榜掛帥”……越來越多的“千里馬”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科學家座談時深情展望,“我相信,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姍姍

                      監制丨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楊彩云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程昱

                    編輯:馬麟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