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學習關鍵詞丨從總書記的賀信,讀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2-07-22 10:39:36
                    A+A-
                    分享

                      “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致賀信,彰顯了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中國擔當。

                      目前,全世界共有6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以18個項目位居第一。

                    20220721104247727.jpg

                    20220721104248237.png

                      歷史文化遺產,凝聚著傳統智慧,記錄著人類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

                      與人們熟知的其他遺產相比,農業文化遺產顯著的特征在于——誕生在過去,至今仍在使用,并且是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和主要經濟來源。

                      不久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認定我國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0.1.jpg

                    0.2.jpg

                    0.4.jpg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習近平總書記引述《呂氏春秋》一書指出,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

                      精耕細作與間作、輪作、套種技術體系,用地養地結合,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農業文化遺產生動闡釋了生態與文明的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每一個農業文化遺產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術基因庫。古老智慧澤被當下,啟迪未來。

                    20220721104311056.png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產,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青田舉行。

                      大會舉行期間,多國農業部長、駐華使節、專家學者等,走進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詳細了解稻魚共生系統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005年6月,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0.5.jpg

                      結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新路徑,農業文化遺產正展現出新的活力。

                      青田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建立“生態+、品牌+、互聯網+”機制,探索把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價值轉化為產業經濟價值,創造出“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魚共生向農民共富的轉化通道。

                      截至2022年6月,青田稻田養魚產業面積已達8萬畝,標準化稻田養魚基地3.5萬畝,年綜合產值超過5億元,成為青田東部地區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從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到湖州?;~塘系統,從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到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農業文化遺產正在“活”起來,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20220721104312035.png

                      農業文化遺產不僅記載了農業發展的歷史,也啟示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賀信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實施國家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和認定工作,推動農遺事業邁上新臺階。

                      “我們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建綠色家園。面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們要勇于擔當、同心協力,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共同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功能價值,促進不同文明、不同形態農業文化遺產交流互鑒,攜手構建世界農耕文明保護傳承的美好未來……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功實踐者和主要貢獻者。

                    20220721104312551.jpg

                      △江蘇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耕耘收獲,四季更迭,古今輝映。農業文化遺產,見證著人類的古老智慧,也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姍姍

                      監制丨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程昱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楊彩云

                    編輯:郭艷娜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