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從“白茫?!钡健敖馉N燦”——山東努力讓鹽堿地變身“豐收田”

                    來源:新華社  2023-06-18 21:48:08
                    A+A-
                    分享

                      田成方、路相通、井配套、溝相連……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柳堡鎮,伴隨著機械的陣陣轟鳴,一片片金黃的麥子逐漸收割完成。

                      柳堡鎮種糧大戶白樹仁和張鵬兩人站在麥地旁的田壟上,盯著循環往返的收割機,一時出了神。“咱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含鹽量高達8.2‰,屬于重鹽堿地,之前想在這里種麥子,幾乎是癡人說夢。”白樹仁對記者說,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鹽堿地礦物化高、不宜灌溉,極易導致農作物低產、甚至絕產。

                      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柳堡鎮,機手正在鹽堿地上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 高天 攝

                      柳堡鎮距離渤海灣不足5公里,曾是一片退海之地,每逢秋天,田里就會泛起一層白茫茫的鹽末。“小麥出苗,在這里一直是件‘稀罕事’。”張鵬說,“可在今年,這里5000多畝的鹽堿地‘長出了新盼頭’,預計小麥畝產能到600多斤。”

                      從寸草不生到麥浪滾滾,鹽堿地上的“逆襲”究竟如何實現?

                      “深耕翻土+淡水灌溉,這是鹽堿地豐產的‘黃金搭檔’。”白樹仁解釋道,“在這片田里,我們每隔50米會挖一條40米長的溝渠用于排鹽,所有深溝的總面積就有2300多畝。”此外,他們正在探索“夏雨春灌”——把夏天的雨水儲存起來,通過灌溉系統引流,用于來年的小麥春灌。

                      “經過綜合治理和改良后的鹽堿地,平均單產水平能夠達到正常地塊的八九成。”白樹仁對記者說,此前“年年虧、年年賠”的鹽堿地,終于看到了金燦燦的收益。

                      在無棣縣水灣鎮王化如村,種植戶王其靜的500多畝麥地早已開鐮收割,預計今年小麥畝產平均在800多斤。

                      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王化如村,收割機正在麥地進行作業。新華社記者 高天 攝

                      “然而,在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地,根本沒有人種糧食。”王化如村黨支部書記王希廣回憶,當時,地里到處長著“黃金條”(檉柳),街坊四鄰都用它編籮筐。“水來了,鹽被‘壓’下去了,大家才開始陸續種糧食。”

                      “過去,土地梆梆硬。”王希廣指向麥地不遠處說,“如今,水庫就在麥地邊,灌渠直通麥地里,鹽堿化的‘頑癥’可算治好了。”

                      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近年來,山東持續開展種質資源攻關,鹽堿地正脫胎換骨,展露新顏。

                      “平均畝產497.1公斤!”

                      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義和村,在含鹽量3.65‰的土地上,農民王效海種植的小麥平均畝產再創新高。

                      一名農戶正在查看鹽堿地上的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高天 攝

                      “墾利區五分之四的耕地鹽堿化程度較高,發展節水抗旱、耐鹽堿的品種是解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東營市墾利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振陽說。據介紹,王效海種植的“濟麥60”便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專門針對旱地、鹽堿地培育的新品種,該品種于2022年通過國家審定。

                      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今朝金燦燦的豐收田,“沉睡”的資源逐漸被喚醒。近年來,山東多措并舉,努力讓鹽堿地變身“豐收田”,目前已改造鹽堿耕地580萬畝,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11個,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余種。

                    編輯:沈欣欣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