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齊風魯韻匯江?!缎氯A每日電訊》整版聚焦山東文化“兩創”工作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3-12-11 20:51:59
                    A+A-
                    分享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12月11日出版的《新華每日電訊》在第4版以《齊風魯韻匯江?!窞轭}刊文,聚焦山東深刻把握“兩個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深耕人文沃土,探索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路徑,以守正創新、固本培元煥發中華文化時代光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齊魯大地不斷迸發新活力。

                      以下為報道全文:

                    齊風魯韻匯江海

                      美麗的齊魯大地,山海相擁,文脈綿延。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儒家思想的發源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美譽的山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齊魯風韻浩蕩悠長。

                      近年來,山東深刻把握“兩個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深耕人文沃土,探索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路徑,以守正創新、固本培元煥發中華文化時代光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齊魯大地不斷迸發新活力。

                      鑒往知來,深化研究闡釋延續文脈

                      皇皇巨著,浩如煙海。

                      今年9月舉行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山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獻編纂出版項目——《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齊魯文庫·典籍編》第一輯100冊等正式發布。

                      作為“山東文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庫》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學藝術、山水、科技、紅色文獻九編,成書規模約13億字,4000多冊。

                      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齊魯文庫》學術委員會成員杜澤遜介紹:“按照計劃,我們將用10年左右時間,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逐步擴展至山東現代文化研究出版,充分挖掘齊魯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優勢。”

                      齊魯大地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獻,凝結著古圣先賢的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斯文在茲,弦歌不輟。山東立足文化資源稟賦,深入實施“山東文脈”工程,統籌推進文化典籍系統整理、思想意蘊闡釋辨析、時代價值研究闡發與轉化創新等為一體的研究闡釋體系,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

                      2017年4月,一項旨在系統調查海外漢籍,并借助縮微、掃描復制等方式,實現珍本漢籍再生性回歸的“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在山東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900多名學者開啟了一場對海外珍稀漢籍的尋覓。

                      工程首席專家、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鄭杰文說:“將逸散海外的中華典籍重新歸攏、開展研究,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已調查境外1988家藏書機構,基本掌握了境外漢籍存藏情況,團隊從中發現了1900多種中國大陸缺藏的珍稀漢籍,并復制回歸1600種。

                      集腋成裘,融會貫通。山東整合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力量和資源,先后搭建多個研究闡釋平臺,推出一批優秀成果。

                      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以建設世界儒學研究高地、儒學國際交流傳播高地等為目標,持續推進《論語》譯介工程,推動出版《儒典》《儒學百科全書》等叢書,與北京大學等16所院校合作辦學,聯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1000余名。

                      春韻潤心,優秀傳統文化修身鑄魂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立德樹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為人誠信是孔子教導學生的重要內容。”在濟寧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新村,100多名民宿、餐飲經營者聆聽了一場誠信主題的宣講。

                      “誠信立本,做買賣靠的就是信譽,有了誠信文化支撐,生意才能越來越紅火。”儒鄉餐館店主張奉軍說,宣講倡導的美德與日常經營息息相關。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介紹,作為尼山腳下的“文旅村”,今年以來魯源新村共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良好的村風民俗打響了招牌。

                      近年來,山東圍繞文化“兩創”融入日常生產生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倡樹“自律助人、孝老愛親、誠信利他、節儉綠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

                      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大學圖書館里,學生們能觀看古籍裝幀印刷演變、體驗古籍修復技術,沉浸式體驗古籍魅力,感受傳承千年的文化內涵。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桑曉旻介紹,山東大學建起圖書館、學校、社會三層傳統文化素養培育同心圓,利用古籍特藏文獻打造“文化沉浸式”育人環境,既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也增加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創新意識。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之美潤澤心田。山東依托深厚傳統文化底蘊,開展全環境立德樹人教育,融通優化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和心理心態等育人環境,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rdquo;。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黃河奔騰,運河流淌,“兩河喜鵲”志愿者的身影出現在山東聊城的街頭巷尾,他們入戶與老人話家常,主動服務困難群體,成為群眾眼里的“貼心人”。聊城市以“兩河喜鵲”志愿服務品牌為引領,實現全市文明實踐規范化配備率達100%。

                      齊魯大地好人多,山東各地倡樹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全省2450多萬名志愿者引領文明新風尚。

                      博觀約取,跨越山海燭照文明未來

                      文明,因互鑒而鮮活;文化,因傳承而不朽。

                      十年來,文化“兩創”在齊魯大地哺育出一片五彩繽紛的園圃,互鑒傳承之花如一盞火燭,照亮前路。

                      今年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行,來自全球7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孔子故里。

                      “在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主題仍致力于實現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劉廷善這樣說。

                      “對話”“交流”“共同”“多元”……梳理歷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學者圍繞這些關鍵詞一次次進行思想碰撞,并逐漸達成共識:尊重、交流、平等、互鑒,是不同文明和平共存、共同發展的方式。

                      今年5月,以“尼山傳千載 岱海連世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故事”為主題,2023年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日系列活動在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國城啟幕,開幕式上推出了以“字、景、史、畫”等為主題的綜合展覽,展陳了山東風光與絲綢之路風景的手繪長卷。山東“韶之韻”民樂團,現場演奏了《沂蒙山小調》等中國傳統民樂曲目。

                      業內人士認為,山東近年來打造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論壇等平臺的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全面展示齊魯大地深厚文化、錦繡山河和悠久歷史,生動講述中華文明與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故事的重要載體。

                      “四廊一線”助文旅

                      來膠東半島看海,去淄博吃燒烤,到泰山看日出……今年以來,山東建設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構建文旅融合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助力。

                      “奇山春秋事,之罘海上煙。”起源于600多年前的奇山守御千戶所,是煙臺城市雛形,經過城市更新和修繕打造后,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熱門景點。沿街民居青磚黑瓦,木制門窗古色古香,墻上的拴馬石,門前的鎮宅瑞獸,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煙臺市民黃靜生活在所城里附近,她對當地大力保護城市文脈贊嘆有加。“消失近百年的宣化門原景重現,處處體現所城元素。”

                      記者走訪了解到,“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將相對抽象的文化進行具化實化,突出文化體驗,讓傳統的人文地理要素以更適應時代需求的面貌煥發出新活力,為文旅融合作出新貢獻。

                      從單個城市、景區的“單打獨斗”,到五條文化軸線上的區域協同,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帶動各地吸引并留住游客。為更好整合文旅資源,山東還推出“好客山東 云游齊魯”智慧文旅平臺,融合全省16市文旅資源,目前已有1700余家景區進駐平臺,全省4A級景區和省內沿黃流域主要景區基本進駐。

                      “以前沒人要的紅香椿,現在每斤能賣到4元;以前留不住人,現在修建了民宿,外地游客常來住上好幾天。”濟南萊蕪區臥云鋪村黨支部書記劉欣奎對記者說。

                      萊蕪區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重要的商道,現存黃石關、風門道關等齊長城關口,這段隨山勢呈東西走向的齊長城南側依次分布著臥云鋪等5個古老山村。當地圍繞齊長城沿線村莊開發旅游產業項目,一條9.7公里的山路串起5個村莊,讓曾經封閉的山村熱鬧起來。

                      “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老百姓增收,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是建設文化體驗廊道的重要目的。”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建勇說。

                      京杭大運河在濟寧市境內穿過,從古時便是南北通衢、商賈云集的水上大動脈。大運河現如今往來貨船不斷,濟寧將運河文化轉為發展動能,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抓手。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借由現代港航產業等,成功實現非煤營收占比超過80%。

                      “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縱橫交錯,貫穿東西,覆蓋山東16個市的7000多萬人口,占全省總人口70%以上。“四廊一線”正日益成為富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走進位于孔子故里曲阜的魯源新村,村容整潔,環境優美,隨處可見文化元素。幾年前,魯源新村還是一個道路坑洼的偏遠山村,2019年,魯源新村經統一規劃,2800多位村民搬進了新房。村里成立了旅游經濟合作社,開發民宿項目。腰包鼓了,村民們的生活方式也越發“文氣”。舉行新中式婚禮、在儒學講堂聽課等,成為當地村民的生活新風尚。

                      “這幾年,我們不斷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家也享受到了文化帶來的幸福感。”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說。

                      一片匠心在“手造”

                      一根細長鐵管,從上千度的爐火中挑出一團軟若糖稀的琉璃原料,趕在凝固前,爐匠用吹、轉、展、拉、磨等技法為之塑形。幾十道工序后,一件精美的琉璃作品便呈現出來。

                      一爐窯火,熊熊燃燒千年。在山東淄博,琉璃制作技藝傳承至今,日益生輝。匠人們伴著高溫的炙烤,賦予每件作品“琉光璃彩”之美,堪稱火中取“麗”。

                      作為傳統文化大省,山東工藝品類齊全,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86項,省級名錄1073項,總量居全國前列。濟南皮影戲、淄博陶琉、濰坊風箏、孔府印閣、曹縣漢服、臨沭柳編……一陶一瓦、一枝一木、一針一線都蘊藏著令人沉醉的文化之美。

                      但長期以來,傳統手工藝難以生活化、時尚化,產業挖掘和市場開拓不足。去年3月,山東啟動“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依托非遺或傳統工藝,通過創意創新,探索文化活態傳承新模式,打造“山東手造”傳統手工藝區域公用品牌。

                      承載歷史,融合現代,老手藝正煥發新活力。濰坊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明清時期便以“二百只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機,十萬織布機”聞名遐邇。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泥塑、諸城古琴等一眾手造工藝品,歷經歲月洗禮而更添風韻。

                      74歲的張效東是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歲起便隨著祖父扎風箏。一輩子與風箏為伴的他,經常為創作一件作品飯不思、覺不睡,每當一件新作品放飛成功,心情也跟著飛起來。“近幾年越發注重創新,我用聲、光、電等科技元素,讓風箏在空中既能動也能叫,風箏好似‘活’了起來。”

                      現代科技為傳統工藝注入“新鮮血液”。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袁敏說,目前山東工藝美術行業已有100余個品種實現數字化轉型,涌現出漢青陶瓷、康乾琉璃、周廣勝木雕、華藝雕塑等一批數字化研發強、智能化生產精、互聯網銷售好的企業代表。“新生”的手造產品也博得年輕人青睞,吸引他們投身傳承傳統技藝的事業。

                      為擴大“山東手造”品牌效應,山東建立全域營銷網絡,力推“山東手造”進高速服務區、進景區、進商超、進酒店、進書店、進學校、進非遺工坊。全省已建成1處省級手造展示體驗中心、21處市級手造展示體驗中心和640處手造展銷專區。

                      “山東手造”讓小手藝博得大市場、創造大財富,不少還走出國門、融入世界。濰坊王家莊子村大大小小風箏扎制廠有100多家,年產風箏8000余萬只;臨沭柳編撐起全縣370多家企業主營業務,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肥城桃木雕4000多個品種暢銷海內外,當地全年桃木產業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

                      “山東手造”工程實施以來,傳統工藝華麗轉身,規模以上“手造”企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區域產業集聚成勢,日漸成為富裕群眾生活、展示山東形象的閃亮新名片。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說:“山東手造變的是創新,不變的是匠心。匠心守藝、活態傳承,讓傳統手工藝永葆活力。”

                      小戲小劇“唱”振興

                      “老少爺們兒!今天這碗餃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為救咱朱村犧牲的戰士們……”舞臺上,“老支書”鄭重地端著一碗水餃,神色莊嚴;隨著音樂聲起,臺上眾人齊喊“祭英烈,奠忠魂!”

                      這是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村民自導自演的情景劇《第一碗餃子》里的一幕。每年大年初一,朱村村民都會到村里抗日戰斗紀念碑前,獻上新年第一碗餃子,紀念為保護村子而犧牲的24名八路軍戰士?!兜谝煌腼溩印窊藙撟?,時長20多分鐘,已成為當地頗有特色的文旅節目。

                      這樣的小戲小劇,如今在山東各地農村和社區舞臺上輪番上演,廣受歡迎。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近年來山東通過組織“大擂臺”活動等一系列措施,鼓勵支持各地加大群眾性小戲小劇創作、演出力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山東小戲小劇的重要特點。小戲小劇講述的大多是群眾身邊的故事,讓觀眾在感受故事人物喜怒哀樂的同時獲得文化熏陶。

                      如《那時花開》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為題材,講述了山東省派“第一書記”夏荷來到蓮花村,克服重重困難,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的故事;《社區里的“云”法庭》將目光聚焦社區矛盾調解,為老年人排憂解難;《守黃人》訴說著父子接力守護黃河、世代傳承黃河精神的感人事跡……

                      群眾自導自演,演出時間短、內容接地氣、表演形式靈活,讓小戲小劇更具親和力。

                      “俺也要上前線抗戰,給俺柱子哥報仇!”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福祥社區的小廣場上,紅色小劇《雄雞高唱》上演。十字路街道文化站站長徐紅說:“這部小戲取材于發生在莒南的真實事件,演員大多是村民,演起來更有感情。”

                      小戲不“小”,潤物無聲。在濱州市惠民縣何坊街道史馬村健身廣場,呂劇《美麗庭院》講述了當地提升村民生活環境的故事。史馬村莊戶劇團負責人石立峰說:“通過小戲,可以更好地把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

                      小戲小劇在打造群眾“大舞臺”的同時,也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到《婦救會》小院體驗“全民抗戰,舍小家為國家”,在《戰地醫院》小院感受“生死離別的革命同志情”……在臨沂市沂南縣常山莊村紅嫂家鄉旅游區,每天都有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自2021年首演至今,沉浸式小院演繹已演出4000多場,近百萬人次通過這種形式接受了紅色教育,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隨著各地開展群眾性小戲小劇進景區、進社區、進鄉村等活動,一場場內容豐富、積極向上的小戲小劇奏響了鄉村文化振興“大合唱”。“今年山東正式啟動群眾性小戲小劇全省巡演活動,全年將演出2萬場次以上,推動小戲小劇成為山東文旅產業發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的‘金名片’。”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馮慶東說。

                      “黃河大集”品活力

                      “黃河灘的土地黃河的水,香噴噴的豆面攢成的丸,出鍋嘍!”冬日的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文匯街道辛鎮大集上,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邊,商戶譚建國一邊撈綠豆丸子出鍋,一邊用東營方言推介,還不忘取竹簽叉一個外焦里嫩的丸子,遞給路過的游客品嘗。

                      黃河蘿卜鮮脆爽口,黃河沙土地瓜軟糯香甜,還有剪紙、草編、草秸畫……大集上黃河元素滿滿,民俗特色突出,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黃河大集”是山東今年創新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名片。它在全省選取文化味、鄉土味濃厚的傳統鄉村大集,以“文化先行、旅游推進、好品帶貨、網絡傳播”為內容,結合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旅活動,打造民俗新品牌。

                      日前,在莒南縣坊前鎮徐家相邸村,臨沂市“冬季黃河大集”火熱啟動。高榆木梳工藝精湛,大店黑陶獨具匠心,板泉柳編暢銷海內外……許多攤位背后都藏著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黃河大集”提供了更接地氣、更加生動的展示平臺。

                      “20多歲起,我就跟著父輩學雕刻。原來只是養家糊口的‘小手藝’,后來成了發家致富的‘大本領’。”從事石雕石刻29年的湯永彪說。

                      坊前鎮鎮長劉寶秀介紹,鎮里有相關加工廠70余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均產值近1.8億元。“產業活了,鄉親們收入多了,人居環境、村風民風都越來越好。”王家坊前村黨支部書記王鳳選說。

                      今年以來,山東省市縣三級同頻共振,已舉辦線上活動、線下市集4萬余場,銷售額超160億元。“黃河大集”內涵不斷豐富,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集散地”、鄉村振興的“大舞臺”。

                      在日照市,“黃河大集”手造非遺夜市已累計開展20期,每期選取日照黑陶、五蓮割花等30個左右非遺項目進行展示,累計銷售額22萬元;

                      在德州市,禹城的大集將快板、舞蹈、傳統戲劇變成鄉村文明宣講新載體,還舉辦送義診、送文藝等志愿服務活動2000余場次,將“惠民大禮包”送到百姓身邊;

                      在濟寧市,老僧堂鎮將“黃河大集”與趣味運動會相結合,走進村莊、學校、企業等地方,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并參與其中……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黃河大集”受歡迎,體現了群眾物質生活富足和消費品位提升,是齊魯大地鄉村振興成果的生動展現。同時,作為文化傳播載體,“黃河大集”將助力非遺文化民間傳承、鄉村文明新風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不斷融合。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form id="nnxpf"></form>
                              <ol id="nnxpf"><dfn id="nnxpf"></dfn></ol>

                                <menuitem id="nnxpf"></menuitem>
                                  <b id="nnxp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