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騰淑 高欣
6月4日,走進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只見村里的主干道上擺滿了葫蘆,形式各樣的葫蘆惹人喜愛。
東昌府區素有“中華葫蘆雕刻藝術之鄉”的美譽,全區葫蘆種植面積1.3萬余畝,年綜合效益16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帶動5000余戶種植戶增收。每年舉辦的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更是讓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聲名遠揚。
“南方雨水多,東北結霜早,只有咱黃河下游的平原水土,才能種出最適合雕刻的葫蘆。”路莊村村民張艷秋撫摸著自家田里的葫蘆秧,自豪地說。張艷秋種有十余畝葫蘆田,還經營著葫蘆加工、工藝品銷售業務。多年來,她見證了這項非遺技藝的蓬勃生機。
東昌葫蘆雕刻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匠人們以皮質細膩、肉質肥厚、外形俊美的葫蘆為“畫布”,以刀為筆,刻畫出線條流暢、圖案豐富的藝術品。他們將典雅造型與寫實手法完美融合,讓每一只葫蘆都成為承載文化的瑰寶。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興起,張艷秋搭上了電商快車。她通過抖音、視頻號直播葫蘆雕刻過程,講述葫蘆背后的故事,年銷售收入突破300萬元,還帶動周邊種植戶和工匠共同致富。然而,每年葫蘆采摘季,資金需求成了她的“心病”。“訂單多了,周轉資金跟不上,就像葫蘆藤缺水,再好的苗子也難結果。”張艷秋說。
不久前,張艷秋經朋友介紹,找到了郵儲銀行聊城市郊區支行客戶經理劉大剛。得知到張艷秋的資金需求后,劉大剛立即詳細了解張艷秋的經營情況,并向她推薦了郵儲銀行“極速貸”產品。在劉大剛的指導下,張艷秋使用手機線上提交了貸款申請,很快50萬元貸款資金到賬。“真沒想到貸款能這么快,隨借隨還,解決了我的大難題!”張艷秋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張艷秋的故事只是郵儲銀行聊城市分行支持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行深入田間地頭、作坊工坊,為非遺傳承人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以“金融活水”滋養傳統文化根系。從葫蘆雕刻到黑陶制作,從木版年畫到刺繡技藝,郵儲銀行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守護非遺,就是守護民族的魂”。
如今,東昌府區的葫蘆田里,新一季的幼苗正茁壯成長;雕刻匠人的案頭,刻刀下的紋路愈發靈動。在金融與文化的交響中,古老的技藝正煥發新生,為鄉村振興描繪出更加絢麗的色彩。
2025-06-06 11:19:59
2025-06-06 11:19:00
2025-06-06 11:17:4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